“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院士巡回讲座”第一期四场讲座成功举办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
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院士巡回讲座
中国・杭州
2021年10月-2022年9月
为进一步加强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理事会的组织和协作功能,切实推进理事会学校与国际顶尖高校间的跨学科交流,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联合理事会学校于2021年10月-2022年9月举办“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院士巡回讲座”活动,邀请欧洲科学院院士、维也纳大学教授Vladimir Biti,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比较文学讲座教授Galin Tihanov,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欧洲EUTOPIA大学联盟学术负责人Seán Hand等,作为期一年十余场的巡回讲座。
10/27
第一场
第一场于2021年10月27日在浙江大学通过线上方式成功举办。Vladimir Biti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后帝国时代文学概述(一)”的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教授主持,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聂珍钊教授莅临讲座。
Biti教授从《凡尔赛条约》及其影响切入讲述帝国的解体、权力的转移,对卡夫卡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并借此撕开现代性面具,即:宣称进步性、现代性的同时,又极具排外性,为他者烙上“落后”的印记。继而,Biti教授对颠覆性模仿(subversive mimicry)这一概念进行阐释,指出被殖民主体为消除与殖民者之间的差异,往往在虚构文学中对殖民者成就进行戏仿,但对这些成就的扭曲、颠覆,又加剧了差异。他认为,这是一种奴隶道德(slave morality),一种对“他者”和“非我”的拒绝,一种向外而非向内的自我取向。Biti教授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文学研究在后帝国主义背景下的诸多现实问题,以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视野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11/02
第二场
第二场于2021年11月2日通过线上方式进行。Vladimir Biti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后帝国时代文学概述(二)”的讲座。讲座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教授组织,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翟乃海副教授主持。
Biti教授对第一讲中涉及的奥地利立法中的道德因素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总结,继而以卡夫卡小说《审判》为例,对卡夫卡虚构作品中法律体系只关注被告而不说明被指控的罪行问题进行讲解,指出其原因在于道德价值系统对法律系统原则的违背,并基于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结合卡夫卡短篇小说《我们法律的问题》与《一道圣旨》中的叙述者与受话者,分析中国与奥匈帝国差异中的统一以及权力的毛细血管作用,认为规训法则是通过传播者与普通的执行者自愿传播的,因此具有任意性,然而其主体试图摆脱其规则的束缚,并寻求压制它的可能性。
11/10
第三场
第三场于2021年11月10日通过线上方式进行。Vladimir Biti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后帝国时代文学概述(三)”的讲座。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具体承办,兰州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张同胜教授主持。
Biti教授对卡夫卡的边缘身份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解读《一道圣旨》中出现的种种意象分析卡夫卡作品中的后帝国表征,由卡夫卡寓言中彰显的后帝国状况总结出作家卡夫卡写作中蕴含的对全人类命运的观照与思考。Biti教授认为,在欧洲战后面临的关键转型期间,后帝国文学的出现昭示着世界中心的旁落,帝国权力的消解标志着原有权力规训的主客体的转换,个体正从原本的桎梏中被解放出来。张同胜教授结合Biti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对权力与他者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阐发,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12/03
第四场
第四场于2021年12月3日通过线上方式进行。Galin Tihanov教授应邀作了题为“Beyond Circulation: World Literature and the Problem of the Text”的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孙艳萍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杨革新教授评议,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近200位师生共同参与讲座。
在讲座中,Tihanov教授认为,不能将文学文本视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或商品,而应意识到其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不同文学区域(literary zones)之间的互动。因而,我们不能忽视文本传播过程常常被掩盖的社会、文化、政治、话语等因素,而译者主体性发挥也是影响文本传播的重要因素。由此,Tihanov教授试图引导听众关注以下问题:文学文本在全球传播时是如何积累意义的?它是否会回到最初的媒介载体中去?它在转换成其它语言的过程中又是否会对最初的原语言产生影响?
在评议环节,杨革新教授从讲座关键词——传播(circulation)与文本(text)谈起,围绕何为世界文学这一话题,结合由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的“脑文本”理论,回应了Tihanov教授的上述设问。杨教授指出,文本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解读,从而被赋予新的意义,这正如脑概念的不断更新与积累,进而形成新的脑文本。正是由于文本自身的动态性以及不同文化场域下文学文本的翻译与传播,才促成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在提问环节,Tihanov教授与学者热烈互动,就翻译的忠实性、数字人文学科对世界文学的意义、英国文学中的世界性等问题一一作出回应。Tihanov教授指出,尽管翻译的忠实性十分重要,然而译者及读者依旧可以从自身文化体验对文本进行全新解读,从而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融对话;数字人文学科能够依靠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分析文本的结构、形式等,但仍存在缺陷,即:难以分析文本蕴含的反讽、悖论等;英国文学不仅关注“战胜者”还关注边缘化的个人及群体,乃至不同种族以及整个人类世界,从莎士比亚、弥尔顿、福斯特、吉普林等作家的作品中可窥见一斑。
“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院士巡回讲座”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伦理批评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9ZD292】以及2020“外籍院士浙江大学校园行”项目资助,特此鸣谢。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
图文 | 各理事会学校会务组
责任编辑 | 任洁
审校 | 孙艳萍、杨革新
往 期 回 顾
分论坛报道 ||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
第二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第一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